
日本启用首座渗透能电站,全球第二座同类项目落地福冈
背景信息
2025 年 8 月,日本在福冈市正式启用了全国首座渗透能发电站,也是全球第二座此类电站。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发电约 88 万千瓦时,足以支撑福冈及周边地区的海水淡化厂运行,相当于为约 220 户日本家庭供电。渗透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浓度差,通过半透膜实现自然水流并驱动涡轮发电,具备“昼夜不间断”的优势。此前,全球首座同类电站于 2023 年在丹麦建成。
关键要点:
技术原理:渗透能通过淡水与海水跨膜混合产生压力,推动涡轮发电,发电过程不依赖天气,具备全天候稳定输出。
福冈示范:该电站结合淡化厂副产物高浓度海水(盐水),提高能量差和效率,是提升渗透能可行性的重要尝试。
全球进展:除日本与丹麦外,韩国、挪威、西班牙、卡塔尔等地也进行过试验或示范,但规模化仍处早期。
技术挑战:目前渗透能受限于泵送能耗与膜摩擦损失,导致净能量产出有限,但膜材料和泵技术的改进正在逐步突破瓶颈。
应用前景:渗透能不仅可结合海水淡化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还可能在澳大利亚等拥有盐湖资源的地区推广,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组合中的新潜力。
延伸阅读
渗透能的兴起反映出全球在探索“差异能量”利用上的新突破。与风能、光伏依赖自然条件不同,渗透能具备稳定基荷属性,若能降低成本并提升膜材料耐久度,有望在沿海及淡化厂集中的地区形成独特优势。中国虽尚未布局大规模渗透能项目,但在膜材料研发和海水淡化领域具备产业链优势,未来可通过技术合作切入该新兴市场。
美国首个漂浮式光伏跟踪试点启动,科罗拉多率先落地
背景信息
2025 年 8 月,美国科罗拉多州 Golden 市启动全国首个漂浮式光伏跟踪电站试点项目。该 50 kW 的“Aurea Solar”由 Noria Energy 开发,安装在 Fairmount 蓄水池上,为当地供水公司 Consolidated Mutual Water Company(CMWC)提供清洁电力,支持抽水与水资源调节。不同于传统固定式漂浮光伏阵列,新系统采用“Noria AquaPhi”跟踪技术,可使光伏组件随太阳旋转,提升发电量 10%-20%。
关键要点
技术突破:AquaPhi 为美国首个应用于水面的光伏跟踪技术,可新建部署,也可对既有漂浮光伏进行改造,提升效率。
多重效益:漂浮光伏不仅能提供清洁电力,还可减少水库蒸发损耗,对水资源紧张地区尤具价值。
项目定位:该试点规模虽小(50 kW),但作为“全美首例”,将验证漂浮式跟踪在更大水库和水利设施推广的潜力。
合作方:项目由 Noria Energy 牵头,GRID Alternatives 提供可再生能源普及与劳动力培训,Hazelett Marine 负责系泊解决方案。
时间进度:项目预计于 2025 年 9 月并网,为超过10 万名丹佛地区用户供水的同时展示漂浮光伏与水务融合模式。
延伸阅读
漂浮光伏近年来在全球快速发展,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已有大规模应用,但多数仍为固定结构。科罗拉多的示范将美国带入“漂浮+跟踪”新阶段,具备示范意义。未来,结合水库、电站与水资源管理的协同效益,或将推动更多公共事业单位采用类似模式。与中国“优先大规模推进固定式漂浮光伏”形成对比,美国正以创新跟踪技术切入,凸显不同路径的市场实践价值。

来源:elect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