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拟建数十亿欧元能源枢纽:配套光伏与最高 2.8 GWh 储能及 AI 数据中心
背景信息
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正推进一项名为“Weida-Land Energy Network”的综合能源项目,计划到 2028 年分阶段建设 500 MW 光伏集群、500 MW/1750 MWh 锂铁磷电池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 AI 数据中心,并在 2035 年将储能规模扩展至 800 MW/2800 MWh(2.8 GWh)。该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源生态系统,提升能源安全性、促进地方就业并增加税收。
关键要点:
光伏集群建设:计划在多个地方社区建设总计约 500 MW 光伏电站,配套新建 Schraplau-Obhausen 变电站,预计 2028 年前分阶段投运。
储能系统规模:首期建设 500 MW/1750 MWh LFP 储能,2035 年扩容至 800 MW/2800 MWh,具备并网成型(grid-forming)、合成惯量、电压支撑和黑启动等关键能力。
AI 数据中心:拟分 8-10 年分期建设模块化 AI 校区及数据中心,首批单元预计 2020 年代末投入运行。
投资与经济影响:光伏和储能部分总投资预计达数十亿欧元,将创造数百个本地就业岗位。
社区参与:项目自筹划阶段即注重与居民对话,首次公众信息会定于今年 9 月举行,介绍项目细节并解答疑问。
延伸阅读
该项目将光伏、储能与高能耗的 AI 数据中心整合,体现了欧洲在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产地即用”的趋势。储能系统的黑启动和电网成型能力使其在电网韧性方面具有战略价值,尤其适用于应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后的频率与电压波动。同时,AI 数据中心的接入可为本地消纳提供稳定负荷,优化光伏与储能的利用率。随着德国能源转型加速,该类区域综合能源枢纽或将成为新一轮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方向。

突破性“光伏窗”技术 取得商业化里程碑进展
背景信息
丹麦南丹麦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型透明太阳能窗,将有机光伏与钙钛矿材料结合,实现 12.3% 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保持 30% 的可见光透过率,性能可媲美传统屋顶光伏。这一成果同时解决了透明太阳能技术此前面临的低效率与过度染色两大痛点,为其在商业和住宅建筑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要点
技术路线:钙钛矿层吸收近紫外光,有机光伏吸收近红外光,可见光基本不受影响,实现发电与透光双功能。
性能提升:效率由此前透明光伏的 5%-8% 提升至 12.3%,透光率达 30%,满足建筑日常采光需求。
制造与成本:材料可在低温条件下加工,相比硅基电池可降低制造能耗与成本,具备大规模量产潜力。
应用场景:适用于玻璃幕墙办公楼、住宅高层、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尤其适合屋顶空间有限或受限的城市环境。
市场与政策:全球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市场快速增长,多个国家出台绿色建筑规范,推动可再生能源集成化。该项目获欧盟 CitySolar 计划近 400 万欧元资助,目前处于技术成熟度等级(TRL)5-6 阶段,预计 5 年内实现商业化。
延伸阅读
太阳能窗可直接替代普通窗户,无需额外占用屋顶空间或对建筑进行结构改造,同时简化安装和维护流程(与常规清洁维护同步)。在商业化后,其成本有望与“普通窗+独立光伏系统”持平甚至更低。随着钙钛矿材料稳定性和有机光伏长期性能的持续优化,太阳能窗有潜力成为未来城市建筑能源自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力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制冷能耗。